坚实的步伐,彰显着勇士的力量;干裂的嘴唇,演绎着斗士的豪情;满身的黄沙,那是征战的铠甲;辛勤的汗水,换来了璀璨的创业之花。
200多个日日夜夜,他们驻守在天山脚下的这片戈壁荒漠,把灵魂融入原野,以奉献铸就忠诚,将无私奉献岗位,让情怀绽放锋芒,齐心协力擘画出一道道独特的风景。
这里,是新疆大明矿业集团天湖铁矿箕斗主井井筒掘砌工程所在地,井深1100多米,位于哈密市东南近300公里处,平均海拔1600米左右;他们,是河南国控建设集团的70多名矿山基建创业者,平均年龄超过40岁。
连续5个月进度超百米
矿山基本建设领域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在竖井井筒掘砌施工中,1个月进度超百米是常态,2个月进度超百米是佳绩,3个月进度超百米是惊喜,4个月进度超百米是壮举,5个月进度超百米就是神迹。
只有一流的队伍,才能创造一流的业绩。近日,国控建设人将这一“神迹”镌刻在了天湖铁矿——在确保安全质量的前提下,项目部干部职工战胜各种困难,去年第四季度除了施工1340水平和1140水平两个休息硐室外,井筒连续三个月成井超百米;今年4月份复工复产首月即成井131.2米,创造了哈密市立井井筒施工新记录;5月份又实现进尺101.5米,还完成马头门5米、绕道8.8米。
成绩的背后,是一条充满艰辛和挑战的荆棘之路。惊喜于取得的成绩,感动于职工的精神,天湖铁矿项目建设单位新疆大明矿业集团、监理单位新疆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监理公司联合先后5次向国控建设集团发送《贺信》,在表达真诚祝贺和谢意的同时也送出了由衷的慰问和期待。
环境之艰苦超出想象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戈壁滩涂虽有诗句中无比壮美之势,但现实中,带给人们更多的还是无尽的荒凉和落寞。
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影响,天湖铁矿项目所在地风沙特别大,一年四季飞沙走石都是常态。起势时,大家相互站在对面都看不清彼此,风沙吹到脸上更犹如刀割一般,只有戴上风镜、口罩才能够勉强维系工作的状态。
这里的天气变幻无常,刚刚还碧空如洗,转眼间就大雪纷飞。去年冬天,有几次严重的时候,气温甚至从零下10摄氏度降到了零下20多摄氏度,开水从锅里倒出来很快就冻成了冰块。昼夜的温差也特别大,经常能达到30多摄氏度。在露天的环境下施工,同志们即使穿上了厚重的棉衣、棉裤,戴上了棉帽、手套等抗寒用品,也常常感觉浑身冰冷、手脚冰凉,稍有不慎就可能被严重冻伤。
这里是名副其实的“水贵如油”,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都是高价从100多公里外的射月沟水库一桶桶拉来的,其珍贵程度可想而知。筹备之初,在漫天的黄沙中工作了一天,同志们耳朵里、鼻孔里、内衣里灌满了沙尘,回到宿舍后也只能用少量的水擦把脸、然后再用洗过脸的水来洗脚和袜子,洗澡在特殊的时期基本上就是一种奢望。
“要在新疆开疆辟土、创造事业,没有吃苦的准备和耐劳的精神肯定是不行的。”回顾进疆施工以来的历程,机电队韩红利的这句话道出了奉献者的心声,同时也映照出现实的残酷。
有一种朴实掩映着精彩,有一种无华蕴含着力量。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国控建设集团这支“铁军”队伍任劳任怨、甘于奉献,用热血和激情吹响了创业的号角,在茫茫戈壁荒滩上创造了一项项显赫的战绩。
精细化管理精准发力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从进驻工地的第一天起,项目部就把精细化理念贯彻到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按照“向标准化要安全、向安全优质要效益”的工作思路,狠抓关键环节、重点细节,精心部署、循序渐进推进精细化工作上台阶、见效益、成习惯,为稳产高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部署工作突出“实”字。实干兴企,实干强企。为了保证工作实效,项目部严格落实“计划、超前、周密、量化”方针,对每一项任务和每一名职工的技能、体力、身体健康状况都有清晰了解,量才使用、量力而行,做到安排无遗漏、轻重分配合理恰当。在日工作计划的基础上,安排好周工作计划、月工作计划,为日后具体工作推进落实赢得主动。材料准备是否齐全、工具携带是否齐全、措施是否传达、影响现场工作的外部因素是否解决等,都被列入能否顺利开展工作的重要因素。做数量计划时估算到每一个量化细部的劳动强度、劳动时间,确保每一个过程的劳动力和材料设备布局合理。
豫疆两地相隔,岂止千山万水。从项目部到哈密市仅单程就要花费4个多小时,中间还要经过一段近60公里的戈壁滩路,给材料采购和设备进场等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为了不影响施工进度,项目部根据当地昼长夜短的气候特点,提前做好采购计划、头天晚上电话告知供货商,第二天拂晓就驱车赶往采购地点,装上货物后旋即返程。虽然一路披星戴月、小心驾驶,还时常碰到因道路遍布砾石而造成的车子趴窝、爆胎等意外情况,但是却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工程急需、满足了生产需要。
——安全管理“严”字当头。安全生产人命关天,安全责任重于泰山。项目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在切实加强应急管理、严格执行干部值班带班及突发事件应急值守报告等制度、努力提升安全防范能力的同时,结合自身生产经营活动、气候特点及安全生产实际,严格履行安全生产责任制,突出重点工序、重点部位和重点时段,多措并举,扎实筑牢安全生产防线,切实从源头上遏制各类“三违”行为,实现自上而下管理、自下而上负责的安全管理体系,确保了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越是困难,安全生产工作越不能放松。当您步入项目现场的时候,映入眼帘的不是鲜花簇拥,也不是整洁的衣饰,而是“消除事故隐患、筑牢安全防线”之类的安全标语和规章制度。
项目经理层与“三违”人员“面对面”谈心活动自工程伊始就开始推行,现在已经累计进行了近百次,为提升职工的安全意识发挥了积极作用。
“人是安全管理中的决定性因素,项目部只有以人的思想动态、行为能力为切入点,着力增强全员安全意识,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才能督促职工改掉不良习惯,真正成为‘我要安全、我会安全、我能安全’的本质安全人。”这是项目经理王玉民对做好安全工作的心得体会。
——管控考核“细”字为要。各项工作不但要统筹考虑、均衡推进,还要抓住关键、做好跟踪落实,这在项目部早已成为一种共识。
为了铸造“精品工程”,项目部根据行业技术规程和技术标准,制订了一套详细的工程质量验收标准,精确检验施工技术、工作件的达标状况,并对检验结果做出详细的检验记录,造册入表、登录备案;建立了一套精细的验收考核标准,做好对职工工作量完成状况的终结评定和跟踪了解,努力做到检验过程规范、检验结果登记有序。
为了合理“降本增效”,项目部不断强化成本理念和节约意识,努力把对标挖潜活动贯穿于生产全过程。管理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自觉参与一线施工,有效控制了人工成本。坚持开源节流、修旧利废,尽可能统一马头门支护材料的规格,对大抓风带、井筒滑模油管等管制用品做到以旧换新,把损坏的伞钻钎杆采取正、截、车等措施后继续使用,有效节约了资金。严格落实水电、照明和取暖管理规定,对工地各个机房,如绞车房、压风机房、变电所、井口棚内外等,做到人走灯灭、对应开机、责任到人。倡导小改小革,利用废旧闲置的中转马达改制了一台缠绕废旧钢丝绳的机器,原来七八个人需要干一天的活,现在两三个人半天就完成了;把调度小绞车改成电动起落中线,以往两三个人的工作,现在一个人就能搞定。改进工序工艺,对稳车和绞车基础超挖区域采取编织袋装黄土垒墙、重新回填矸石、基础底采用毛石砼等方法,从根本上解决了因场地原因造成的超挖、混凝土超设计用量难题。
党建引领跑出发展“加速度”
以党建促发展,以党建激活力,以党建聚人心。逆境中的坚守与搏击,饱含着国控建设人的一份份深情。在施工过程中,项目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走深走实,持续推进提升思想建设,守牢意识形态阵地,不断凝聚创先争优谋出彩的强大正能量;认真学习领会《中国共产党国有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试行)》精神,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坚持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在做实上下功夫、在做细上见真章;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员干部职工思想政治受到了深刻洗礼;丰富职工文化生活,积极开展向“建党98周年”和“建国70周年”献礼活动,大力营造学的氛围、严的氛围、干的氛围;关心关爱职工,及时发放防寒帽、手套、工作衣等防护用品,提升伙食标准保证职工吃上可口的饭菜;结合实际开展标准化规范化党支部建设,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持续增强,党支部书记王玉民同志被推荐为2019年度省管企业优秀共产党员。
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期间,项目部及时成立了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在岗值守,对进入生产区域人员加强登记管理并测温检查,切实严防疫情的扩散蔓延;组织开展全方位疫情排查,每天公共区域进行消毒,对上班职工测量体温;在疫情防控最吃劲的关键阶段,党员干部身体力行、模范践行疫情防控要求,带头弘扬正气,主动“亮相、发声、管事”,坚决抵制谣言散布,迅速织起一张密实的“防护网”,至今未出现1例感染或疑似病例。还开展了“联手抗击疫情、志愿服务职工”主题实践活动,干部职工心系疫区、主动作为,纷纷通过不同途径自发为疫情防控工作奉献了爱心。
一桩桩,一件件……鏖战风沙、披星戴月、挥洒激情、叫响品牌,项目部干部职工就是这样冒着狂风、顶着沙尘,靠着勇于担当无私奉献、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以特有的坚韧在艰难的环境里度过了一天天属于他们的岁月,让这片荒僻的戈壁有了勃勃生机。他们,就是国控建设集团新时代最闪亮的标签和最生动的注解。
道路,是一个个坚实的脚印走出来的;梦想,是一次次不懈努力实现的。展望未来,项目部干部职工将在集团公司的正确领导下,以斗志昂扬、团结奋进、厚积薄发的雄姿,在祖国的边陲舞动出更加辉煌的神威!